中国现在是否该建造超大对撞机?丘成桐、杨振宁等大师级科学家近日相继“发声”论战,成为舆论热点。在这场论战中,普通公众不仅得以一窥科学前沿的最新进展,还借助网络直接参与讨论,这一现象本身就反映出科技的进步。
这场论战可以大体归纳为两方面。一是,超大对撞机的科学意义究竟有多大?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认为,“五十年来欧美的高能对撞机每一次得出来的重要成果,都能震撼人心”,因此应该继续建设超大对撞机,进一步探索。
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认为,“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分高能物理学家的一个猜想”,反对现在就将巨额资金投入其中。
二是,建设超大对撞机在经济上值不值?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的王孟源曾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后转往金融界发展,他认为超大对撞机需要巨额资金,“必然会影响真科学的资金来源”,挤占其他领域的科研投资,在经济上不划算。
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已提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方案,并公开预算规划——在该方案的两个阶段,“中国政府应该出资大约300亿元人民币(每年30亿)和700亿元人民币(每年70亿)”,他认为中国有财力承担,且已有成熟的大型科学工程经验,相关投入不会是“无底洞”。
其他一些议题还包括超大对撞机是否可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否能真正促进中国的科学发展,等等。
对普通公众来说,该不该建超大对撞机这个话题似乎太过高深。但实际上,能够见证这种级别的科学争论,并在网上发言“掺和”一下,本身就反映时代的进步。
首先,科技发展让我们有幸见证和参与科学最前沿的争论。上世纪,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争论的科学意义和影响力更大,但当时的普通民众有几个知晓?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今天的普通人都能在网上直接看到大师级科学家的公开文章和观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讨论。
有意思的是,今天人们参与讨论所用的万维网系统,就是起源于负责运营“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这里工作的蒂姆·伯纳斯-李为了更好地分享资料而发明了万维网,这也是高能物理研究开出的一枝“意外之花”。
其次,“该不该建”能成为问题,也反映出中国科技实力的进步。曾几何时,空间站、大型强子对撞机之类的前沿大科学工程似乎都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中国只能望而兴叹。如今,中国即将建设自己的空间站,而在有关超大对撞机的争论中已没有人怀疑中国是否拥有建设能力和实力,双方主要的争议在于“是否划算”、“是否值得”的层面。
第三,众多网友发言,说明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对科学的关注度都在提高。在多年科普教育之后,认为自己能对这些“高大上”的议题说两句、并且也希望就此表达观点的人更多了。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5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高于2010年的3.27%。
真理越辩越明。这次各方科学人物公开辩论,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相信这些大师级科学家并不介意公开讨论学术上的分歧,也会希望公众更多了解自己的领域。今后,重大科学工程决策必然会更加吸引公众的目光,也必然更有透明度。 中国科技网 1)被交通事故阴霾笼罩全球各路巨头为何仍要砸钱无人驾驶
正在接受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调查的特斯拉汽车,不久前再次遭遇事故。
就在NHTSA宣布要对今年5月那起致命车祸展开调查的第二天,7月1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一辆特斯拉Model X汽车发生翻车。同5月“首起自动驾驶汽车车祸致死事故”一样,司机称,事故发生时汽车也正处于自动驾驶模式。
目前为止,自动驾驶系统更合适的称谓应该是驾驶辅助功能,也就是说,司机还是应该对驾驶负责,并时刻准备接管方向盘和刹车。虽然特斯拉的系统在开启前也会反复提醒这一点,但在其营销过程中,“自动驾驶”这个更让人激动的说法依然是其最大卖点。
同样,Google无人驾驶汽车发布以来,已经遭遇了10几次事故,今年2月,装有Google自动驾驶套装的一辆雷克萨斯因躲避障碍物,在变道时撞上了一辆大巴。
然而,看似被交通事故阴霾笼罩的无人驾驶,却成为全球汽车及互联网巨头追捧的热点。 全球各路巨头纷纷斥资投入
9月1日,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公司之一百度宣布,将与图形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公司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平台。双方声称,其将构建一款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汽车解决方案,最终目标是推出一款能够支持出租车轻松上路的自动驾驶平台。同时,该平台还将向无人驾驶商用汽车开放。
的确,无人驾驶汽车因其特有的魅力,正吸引全球汽车巨头纷纷斥巨资投入。除了家喻户晓的特斯拉和Google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外,沃尔沃将在2021年之前面向市场推出自己的消费型或出租用无人驾驶车;通用汽车计划在一年内将对雪佛兰Bolt自动驾驶电动出租车车队展开道路测试;福特则开始打造专属于自己的Level 4无人驾驶车队,期限也是在2021年。
此外,无人驾驶汽车还有众多玩家。苹果的“泰坦计划”由起初的电动车延伸为自动驾驶车,奥迪则已推出自动驾驶原型车,宝马、本田、微软等企业同样有所动作。无论是科技企业或传统车企,各家为抢占先机纷纷发力,以望在未来几年内有所突破。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不仅是我国,全球无人驾驶车辆短期内仍难量产商用,但其独有的优势也不容忽视。 超越生物人 极具想象空间
“无人驾驶汽车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便捷和安全。”百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林莉表示,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将人从驾驶、导航等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增强车辆运载能力,优化车辆和道路配置,并可实现新的汽车租赁模式。
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轮看来,无人驾驶汽车运行效率高,当前汽车社会的污染、耗能、安全、拥堵等问题也可缓解。因为无人驾驶是处于精细计算或者受控状态下运行的,避免人的思维局限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选择性障碍。
“无人驾驶汽车的交通路口通行效率是有人驾驶汽车的两倍,有助于缓解拥堵及缓慢行驶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说。
“无人驾驶一旦实现,人们对车辆的设计框架以及思维惯性会被打破,车辆从外形到内部空间都将会进行根本性地变化,极具想象空间。”张轮说,物流配送、人流集散都将会出现神奇的解决方案;老年人残疾人出行将不再有局限;而且其在军事、警务、探测、危险区域施工、应急救援、灾害抢险等方面的表现都会超越生物人。 计算机还无法替大脑判断路况
“无人驾驶的实现是早晚的事情,这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外在致因,以及人们对于新技术以及美好生活追求的内在动力所必然产生的事物。”张轮说,目前,如果谈到上路,其仍存在诸多问题。
张轮解释,人的大脑进行感知和思维的过程十分精细复杂,试图通过计算机或者芯片来完全替代人的大脑,现阶段困难很大。这就需要在技术的研发上,人类对自身大脑的研究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汽车的运行并非一个孤立的运动体,它需要运行在人们平时生活的街区和公路上,对于既有的交通管控技术、规则等肯定有冲突,这牵涉到城市管理、政策规则制定、法律认定、保险、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
一些专家也表示,成熟的高度智能化无人驾驶车辆的实现也许需要几十年时间。
目前,一些知名车企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在沙漠甚至高速公路上行驶,但在处理城市的复杂路况方面还有不少困难。
除了交通安全问题,更有52%的人担心自动驾驶系统被黑客控制。互联网发展到今日,黑客攻击始终存在。无人驾驶汽车的系统安全性,也将会是一个更长久的难题。
除了技术问题,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瓶颈还包括法律法规、基础设施等等。 ——专家观点—— 提前布局 加强研发政策扶持
“对于无人驾驶这个新生事物,必须持积极的态度,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因噎废食。”张轮说,对于技术问题的破解,一是依赖于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二是因地因时制宜,可以考虑局部运行,例如:可以考虑先行在固定车道、可控范围内运行;或者考虑货运卡车在条件并不复杂的封闭道路上行驶;再就是在低速功能性工具上试行,例如垃圾清扫车、物流快递车等等。
三是做到在技术和使用规则上的多重保障。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无人驾驶已是汽车行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欧美一些汽车强国已在智能汽车研发方面联手,我国也应加大对无人驾驶汽车研发的政策扶持,加大创新驱动,促进产品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前布局无人驾驶汽车产业。
张轮认为,由于无人驾驶是系统集成技术,想象空间极大,与传统车企不同,数据、通信、集成和推广能力在无人驾驶领域起决定性作用,而我国很多互联网和通信企业在这方面基本处于前沿地位。因此,在无人驾驶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水平一点也不差,可谓并驾齐驱。
专家建议,首先应尽快进行顶层设计,加快规划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已经纳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但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布局仍显不足,应加快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相关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及保险等方面前瞻性研究,在考取驾驶资格、行驶及事故认责时有据可依。
其次,促进国内传统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深入合作。在制造无人驾驶汽车方面,传统汽车企业具有基础积累优势,擅长研发各类智能化的辅助系统,对接市场需求;互联网企业则可借助自身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有数据优势。政府应搭建平台促进两类企业合作,加速国内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进程。 最新学术论文 1)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Volume 92, In Progress(October 2016). 第5篇
Ruggiero Lovreglio, AchilleFonzone, Luigi dell’Olio, A mixed logit model for predicting exit choice duringbuilding evacua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2016, 92: 59-75.
2)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
Volume 93, Part A, InProgress (November 2016). 第22篇
Yuan Gao, Leo Kroon, MarieSchmidt, Lixing Yang, Rescheduling a metro line in an over-crowded situationafter disrup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 2016,93(A): 425-449.
3)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Volume 71, In Progress(October 2016).第6篇
Cristobal Pineda, CristiánE. Cortés, Pedro Jara-Moroni, Eduardo Moreno, Integrated traffic-transitstochastic equilibrium model with park-and-ride facilities[J]. 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6, 71: 86-107.
4)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Volume 48, In Progress(October 2016) .第17篇
B.N. Panneerselvam,M. Ramesh, A. Murugesan, C. Vijayakumar, D. Subramaniam, A. Kumaravel, Effecton direct injection naturally aspirated diesel engine characteristics fuelledby pine oil, ceiba pentandra methyl ester compared with diesel[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16, 48: 225-234.
5)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Volume 94, In Progress(October 2016).第8篇
Jianfeng Zheng, Zhuo Sun,Fangjun Zhang, Measuring the perceived container leasing prices in linershipping network design with empty container repositioning[J]. 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6, 94: 123-140.
6)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Volume 41, Part B, (August2016).第10篇
Timo Lajunen, Barriers andfacilitators of bicycle helmet use among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2016, 41(B): 294-301.
7)Accident Analysis& Prevention
Volume 96,In Progress(November 2016).第21篇
Yuting Zhang, Xuedong Yan,Xiaomeng Li, Qingwan Xue, Drivers’ eye movements as a function of collisionavoidance warning conditions in red light running scenarios[J]. AccidentAnalysis & Prevention, 2016, 96: 185-197.
8)《交通运输工程学报》Journal of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6年03期.第18篇
徐美华,张凯欣,蒋周龙. 一种实时车道线偏离预警系统算法设计和实现[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6,16(3):149-158.
XU Mei-hua, ZHANG Kai-xin, JIANGZhou-long. Algorith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for a real-time lane departurepre-warning system[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2016,16(3):149-158. (in Chinese)
9)《中国公路学报》China Journal ofHighway and Transport
2016年07期.第16篇
蒋贤才,曾永松. 违法停车阶梯式处罚强度模型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6,29(7): 124-133.
JIANG Xian-cai, ZENGYong-song. Research on step punishment intensity model of illegal parking[J].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16, 29(7): 124-133.
10)《交通信息与安全》Journal of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Safety
2016年03期.第17篇
刘新杰. 基于Select Link的区域OD矩阵更新方法研究[J].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6, 34(3): 126-133.
LIU Xinjie. Aregional OD Matrix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select link analysis[J]. Journal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Safety, 2016, 34(3): 126-133.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