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大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69|回复: 0

新闻速览[2018.03.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4 16: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两会时间”感受习近平的乡村牵挂

来源:新华社

乡愁是什么?就是你离开后还会想念。
曾经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习近平,曾经担任县委书记的习近平,领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习近平,对乡村、对广大农民饱含深厚情感,始终牵挂在心。
在习近平的“两会时间”里,乡村,也是他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乡村振兴”“逆城镇化”“脱贫攻坚”……连日来,习近平频频提到这些话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
7日,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谈到他对“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的思考。
习近平说,“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与此相呼应的,是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的“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农业、重视乡村?8日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大潮中,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多是“38(妇女)、61(儿童)、99(老年人)部队”,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空心化开始显现。
习近平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振兴中“人”的问题。他对广东的代表说: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
在山东代表团,习近平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将来还要引进职业农民,让大学生甚至是海归人才主动回乡务农”。
“要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习近平这样表达他的期盼与梦想。
习近平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关心最多的是脱贫攻坚。5日在内蒙古代表团,他说,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

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能泯灭良知人性
在广东代表团,曾经的“外来妹”米雪梅代表和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互动。
21年前,米雪梅背井离乡到广东打工,先后做过女保安、车间统计、跟单员、工艺技术师、现场品质主管等,一路奋斗到今天的客服部总监岗位。如今,她在中山市买了房,还把在农村的孩子接到了身边读书。
“我们现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千方百计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城市稳定地工作生活,孩子能进城的随着进城,解决留守问题。”习近平说,“同时,也要让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到归宿。”
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家庭人伦等值得珍惜的东西,在城镇化过程中,在农民进城的大迁徙中受到了冲击。这个冲击不可避免,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泯灭良知人性。”
“我们制定政策要设身处地为进城务工人员着想,把当前最需要照顾的、扶持的方面搞好。”“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讲得十分深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们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作出这样的承诺。
8日在山东代表团,和“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团队的卓长立代表交流时,习近平说,家政业像“阳光大姐”这个名字一样是朝阳产业,既满足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满足了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要把这个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办成爱心工程。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同人民代表的亲切交流中,总书记表现出深厚的人民情怀。
记者:杨依军、谭晶晶
摄影:刘卫兵、姚大伟、谢环驰、燕雁
监制:葛素表、于卫亚
编辑:关开亮、李永锡




代表委员热议两高报告 捍卫公平正义司法生命线(法治公众号)

来源:人民日报


严格公正司法 建设法治中国
  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过去5年,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审判质量效率、队伍素质能力和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感受到公正司法的进步
  5年来,司法机关纠正了一批冤错案件,减刑假释案件办理程序也更加规范、透明,实体标准把握更加严格,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公正司法的进步。”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蔡学恩代表认为,在防范冤错案件方面,应强化公检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在控辩平等基础上充分保障律师的合法权利、调动律师积极性。
  蔡学恩代表建议,应将司法活动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实现案件、办案部门、办案人员、案件数据全覆盖,“统一办案标准,防止在减刑假释环节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
  过去5年,全国法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效显著。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吴偕林代表表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应该完善金融和企业破产审判专业化机制,加强案件源头治理、多元化解、风险防范等,深化司法便民举措和司法暖心工程,为天蓝、地绿、水清筑牢法治屏障。
  “要通过主动作为、尽力而为,从司法层面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吴偕林认为,要服务保障“好金融”“好民生”“好环境”,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高素质”“高颜值”,把决胜全面小康的句号画圆、做实、写满。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代表到偏远的乡镇调研时,通过与一些涉案家庭的接触,感受到了智慧法院建设带来的便利。“过去当事人要托关系、找熟人到法院打听基本信息。现在只要法院工作人员将信息输入系统,就能以短信形式发送到当事人的手机上,给当事人了解案件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赵国祥感慨地说。
  满足多元化的司法需求
  “看到报告中‘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的表述,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婚姻家庭案件中的孩子们。”赵国祥代表介绍,如今法院系统正探索开设家事法庭,从就事论事逐渐转变到修复家庭关系、关注人的心理需求上来,成效显著。
  近年来,人民法院大力推进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设,有效破解了查人找物的难题。为破解财产变现难题,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实施网络司法拍卖,将拍卖流程公开,将司法拍卖置于阳光下。
  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朱列玉代表认为,法院的联合惩戒失信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纳入“黑名单”的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惩戒格局已基本形成。
  “如今,各级法院为基本解决执行难多措并举、攻坚克难,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朱列玉说,相信执行难问题终将成为“过去时”。
  司法理念应不断创新
  “立案登记制改革,意味着人民法院向各类纠纷无差别地敞开大门,反映了司法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和进步。”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戴红兵委员表示,立案登记制的实施,一方面让“立案难”成为历史,同时导致法院诉讼案件大幅增长,一线办案法官面临案多人少的巨大压力。
  戴红兵认为,要巩固、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应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厘清立案登记制的本义,对于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不予登记受理;二是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推进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繁简分流、简案速裁、执行改革等配套性、关联性改革;三是依托诉讼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平等、同质、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切实减轻群众诉累,多快好省化解矛盾纠纷。
  (本报记者徐隽、姜洁、江琳、杨倩、段宗宝)
     
  护航发展大局 聚焦民生热点
  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所作的最高检工作报告。
  回顾过去5年,全国检察机关在司法理念上实现新转变、在服务大局上突出新作为、在保障民生上回应新期待、在强化监督上取得新突破,检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保障民生要常态化
  “过去5年,全国检察机关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彰显了服务发展的高度自觉。”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林贻影代表说。
  “检察机关对我们企业发展的支持越来越主动,办案方式方法更规范,体现了检察机关的责任担当。”中色(宁夏)东方集团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王东新代表说,宁夏检察机关围绕“新丝路经济带”“沿黄经济区”等重大战略部署,制定实施服务企业改革发展12条措施,效果很好。
  江苏省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秦光蔚代表说,江苏省检察院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民营企业遭受海外恶意诉讼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推动有关部门出台了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
  食品药品安全、电信网络诈骗等是近年来备受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话题。“民生领域是我们打击刑事犯罪的重点。”林贻影代表介绍,广东检察机关严厉打击食药品领域的“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重点打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的犯罪。
  “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衣食住用行。吃得好不好、安不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王东新代表说,现在食品安全的负面新闻少了,这表明司法机关加大打击力度的工作卓有成效,“希望这种做法能够常态化,对犯罪分子形成持续威慑,让百姓更放心。”
  秦光蔚代表对近年来检察机关坚守防止冤错案件底线,监督纠正一批重大冤错案表示赞赏:“近年来,检察机关强化刑事立案、侦查、审判监督,推动纠正了一批重大案件,老百姓对于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更加强烈。”此外,检察机关还坚决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严防“以权减刑”“提钱出狱”,针对虚假诉讼开展专项监督,维护了法律尊严和当事人合法权益。
  加速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最高检报告中提到,深入贯彻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部署,在依法惩治腐败犯罪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说明,检察机关仍将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全国律协理事才华代表认为,“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定位、职责更加清晰明确,特别是在‘侦查—起诉—审理’的司法程序中,检察机关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起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之一。“贵州省检察机关稳步推进这项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有力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贵州检察院检察长傅信平代表说,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有效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让权力不再任性。
  持续推进的司法体制改革优化了检察权运行机制和检察机关管理体制。林贻影代表介绍,司法体制改革开展以来,广东省检察机关人员结构更加优化,各类人员比例趋于合理,一线办案力量普遍得到增强。检察官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也得到了增强,“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圳检察机关通过推行扁平化管理,简化文书审批层级,缩短办案周期,审查起诉案件办结时间平均缩短了11天。
  打造坚固的司法防线
  对于今年的检察工作,代表委员们也给出了意见建议。“做好检察工作的关键还是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才华代表说,检察机关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要通过严格规范的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辽宁大学法学院院长杨松代表认为,检察机关应积极转变司法理念,紧紧围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强化法律监督,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近年来,检察工作注重科技手段的创新运用,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司法效率、维护司法公正。”杨松代表说,今后检察机关还应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犯罪的打击力度。
  (本报记者邓圩、温素威、朱磊、程焕、靳博、姜洁、辛阳)




产业兴 百姓富 乡村美 ——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日报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3月8日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一重要论述,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代表委员们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要以更大的决心、更科学的决策、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产业强起来 农民富起来
  于安玲代表(山东省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
  作为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的代表,我每天都和瓜果蔬菜打交道,迫切盼望农业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农产品更加绿色安全、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标准化。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根据中央精神,我所在的梁山县提出抓点带面,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打造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实现食用农产品全链条质量监管和可追溯,倒逼农业产业提高供给质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
  (本报记者  肖家鑫整理)  
  王金会代表(黑龙江省农委主任)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两年来,黑龙江坚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发展到7600万亩,实物总量4100万吨。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把优质“种”出来,实现产品好。要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发展本地有明显供给优势、市场有旺盛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其次是要把环境“护”出来,实现生态好。要重点落实好保护黑土地、推进农业“三减”、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举措,深入实施绿色兴农战略。再次是要把各种要素“用”起来,实现产能好。大力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把关注点放在科技兴农上,久久为功。最后是要把涉农产业“融”起来,实现效益好。
  (本报记者  柯仲甲整理)  
  乡风家风好 民俗民风淳
  丁磊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培育良好乡风民风,离不开优质教育。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少数学校中。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科技手段的进步和升级,可以使教师和课件资源触及三四五线城市乃至边远乡村。这对促进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全民素质提升,尤其是乡村教育水平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拓展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手段,可以打破传统教育局限,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最大范围惠及大众。下一阶段,需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平台共享,以技术升级引导学校和教师观念更新,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
  (本报记者  王  珏整理)  
  丁世忠代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乡村振兴需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体,实现体智同步发展。在乡村进行“体育扶贫”,帮助青少年强健体魄,树立远大理想,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我们调研发现,广大乡村地区的场地装备保障、师资力量投入等方面仍亟待加强。体育课程都存在单一、枯燥的现象,体育素养教育更是存在空白。
  对此,建议政府牵头出台有利于“扶体扶智”工作开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设立“体育扶贫”专项基金,将贫困地区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项目的开展纳入到学校和教育系统的考评范围,可以在贫困地区发起推动青少年“每天运动一小时”活动,为“体智双扶”保驾护航,靠体育“聚人心、促扶贫”,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本报记者  郑海鸥  邵玉姿整理)
  农村富不富 要靠党支部
  图门代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县长)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前郭尔罗斯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吉林省农业大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必须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
  应发挥导向作用,将农村创业致富能手、复员转业军人、大学毕业生等带富致富能力较强的人才吸收到农村基层组织中来,逐步提高其工资待遇和组织待遇,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热情的青年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干事创业,进而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本报记者  李家鼎  谷业凯整理)  
  赵锡伟代表(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庙岭镇桐岭村党支部书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鄂州考察,对新农村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几年来,鄂州人民牢记嘱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生态鄂州而努力。为了保护梁子湖,鄂州从2013年开始,着力开展污水收集处理、垃圾处理、美丽乡村改造等行动,通过PPP模式,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实现了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基本覆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支部要做好政策宣传、牵头编制规划、组织群众实施、大胆创新改革。要注重在返乡下乡的能人中发展党员,以知识、能力充实党支部,提高支部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要进一步锤炼干部作风,让支部有实力、有号召力。
  (本报记者  范昊天整理)  
  培养土专家 引进大学生
  余留芬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
  我们的“人民小酒”火了,其他产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离不开有专业知识和宽广视野的领导班子团队。做好人才振兴工作,首先要明确村里的发展方向,搭建好产业平台,有的放矢地招纳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为了保证产品品质,我们邀请全省乃至全国知名专家定期到村里来开展培训;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引导上百名大学生来到岩博村就业;我们还为全村提供创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上百名“土专家”“田秀才”。
  对于地处边远山区的岩博村来说,人才不仅要“进得来”,还要“留得住”。岩博村实施“十万年薪引人才”“五年培育本土人才”等专项计划,采取“持股引才”方式,吸引人才沉下来、留下来。
  (本报记者  谢  雨  程  焕整理)  
  王全代表(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党支部书记)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未来不少农村空心化严重,发展急需人才。乡村振兴,最需要两类人才。一是管理人才,二是专业人才。农村富不富,要靠党支部;集体强不强,就看领头羊。现在,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乡村当“村官”,是值得肯定的事情,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应制订系统的培养计划,把管理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
  工人有“工匠精神”,农民也应该有质朴、实干、坚守、创新的“农人精神”。北沟村的糖炒栗子很有名,但是传统糖炒栗子制作时污染大,北沟村的一位农民研发了环保烤栗子机,创立了品牌,还开通了网店。销路打通了,农民的收入也大大提升了。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在农村也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本报记者  金正波整理)  
  头顶有蓝天 脚下有碧水
  斯朗尼玛委员(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贯彻落实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要求,就必须让乡村美起来。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做好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全区共建成104座生活垃圾填埋场、89座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共建成1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量达29.5万吨,配套污水管网长度245.97公里。
  成绩很好,但问题也很突出。全区685个乡镇中,还有560个乡镇未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仍有683个乡镇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西藏经济基础较弱,自身财力有限。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大对西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的投入,支持西藏县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本报记者  李  翔整理)  
  杨健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每年安排6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洱海保护治理,三年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效遏制了水质下降的趋势。去年有6个月的水质达到了Ⅱ类,全年没有发生规模化的蓝藻水华,全湖水生植被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为近15年来最大面积。
  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洱海生态系统脆弱,保护治理形势依然严峻。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抓实截污治污工程,实现流域全面截污治污;加快“三线”划定,实施生态搬迁工作;抓实面源污染防控,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推进河湖长制措施落地见效,改善入湖河道水质;实施流域绿化造林,充分发挥流域生态功能;注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提升蓝藻防控能力。
  (本报记者  杨文明整理)  
  防止“一刀切” 不干“面子活”
  陈飘代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母爸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海南将黎族苗族文化装饰和民族图腾元素融入农村危房改造中,形成“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村寨景观。一些整村搬迁的村寨把老村旧房开发成乡愁博物馆,不少村寨兴起少数民族民宿旅游热,这些都成为农村创业增收新方向。
  乡村要发展,离不开乡土风情,不能脱离地域特色空谈发展。在乡村发展中,要特别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和黎族歌手一起唱歌、亲身体验黎锦织造、酿山兰酒、学做竹筒饭……这不仅能让游客们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黎族风情,还能令海南黎苗文化以生产性方式得以保护。
  (本报记者  闫  旭  齐志明整理)  
  杨宝玲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道胡张庄村党总支书记)
  过去,胡张庄村是地地道道的穷村。如今,我们赶上了农村转型和农业转型的好政策,把“一村一品”的玫瑰香葡萄创出了品牌。现在我们正在规划2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做大胡张庄葡萄产业。
  新时代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或者搞面子工程,更不能想一出是一出。乡村建设必须找准自身特色,做好与当地文化和地理条件相符合、相适应的建设规划。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土地整理,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条件,不仅要让农民住上楼房,更要让他们住得稳、住得好。
(本报记者  温素威  靳  博整理)




宪法只有与时俱进才有持久生命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淑娜谈宪法修改

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进步,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3月9日,本报记者就宪法修改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淑娜。
  记者:为什么说在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有必要作出适当修改?
  郑淑娜: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通过修改宪法,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在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
  党中央建议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经过反复考虑、综合方方面面情况作出的,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本次大会正在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站在健全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设计,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大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宪法宣誓制度、国家主席任期制度、国务院管理制度、地方立法制度、监察制度等等。这些重大修改,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记者:请介绍一下修宪的工作程序和机制?为什么说必须慎之又慎?
  郑淑娜:修改宪法必须依法按程序进行。在党中央领导下,通过历次修宪实践,我们已经形成了符合宪法精神、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机制。宪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
  根据上述规定精神和以往修宪实践,宪法修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党中央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第二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讨论,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和通过。这次党中央用中央全会来专门讨论宪法修改问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宪法修改的高度重视,对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高度重视。
  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宪法修改必须慎之又慎,遵循宪法发展规律、体现宪法制度特点。我国现行宪法主体内容是好的,总体上看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修改的内容属于部分和补充性质。对各方面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成熟、具有广泛共识、需要在宪法上予以体现的规范、非改不可的进行必要的、适当的修改;对可改可不改、可以通过有关法律或者宪法解释予以明确的,原则上不改,努力保持宪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宪法的权威性。
  记者:有关完善社会主义立法体制方面,这次作了哪些修改?
  郑淑娜:宪法修正案草案提出,“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这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从国家根本法的层面扩大了地方立法的主体和权限范围,是完善社会主义立法体制的重大举措,是对我国地方立法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的提炼升华和宪法确认。
  地方性法规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立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各具特色、极富针对性的制度保障。
  2015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新的立法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使我国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在原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9个较大的市基础上,增加了273个市、自治州。此次,宪法修正案草案把设区市立法权进一步提升到国家根本法的高度予以权威确认,必将极大推动地方因地制宜运用立法手段解决本地具体问题,让社会主义法治的触角更加灵敏,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加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进步伐。




聚焦两高报告中的十大法治亮点

来源:山西日报

   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透露的一系列法治亮点引人注目。
  亮点1
  反腐败:对腐败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五年立案侦查职务犯罪254419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53亿余元
  最高检报告提出,过去五年,立案侦查职务犯罪254419人,较前五年上升16.4%,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53亿余元;民生领域查办“蝇贪”62715人;从42个国家和地区劝返、遣返、引渡外逃职务犯罪嫌疑人222人。
  最高法报告明确,对腐败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健全职务犯罪案件审判机制,严厉打击和震慑腐败分子。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法院、检察院系统强化担当,履行职责,不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得到好处,不让腐败分子躲进“避罪天堂”,不让腐败分子逃脱正义的审判。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等“大老虎”依法受到应得的惩罚,“小官巨贪”“微腐败”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职务犯罪依法受到查办,极大增强了百姓的“反腐获得感”。
  亮点2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严惩非法集资、内幕交易等金融犯罪,五年起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诈骗犯罪14.4万人
  最高检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来,积极投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起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诈骗犯罪14.4万人;突出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起诉8.2万人。
  最高法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来,审结民间借贷案件705.9万件,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严惩非法集资、内幕交易等金融犯罪,北京等法院审结“e租宝”非法集资案,山东法院审结徐翔等人操纵证券市场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刘惠好表示,依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司法、执法机关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众对金融违法犯罪的警惕性。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加强监测预警,加大打击力度,构建系统化的追赃挽损工作体系。
  亮点3
  扫黑除恶: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五年起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8932人
  最高检报告指出,五年来,深入推进扫黑除恶、缉枪治爆、禁毒扫黄等专项斗争,起诉刘汉、刘维等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8932人,立案侦查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国家工作人员333人。最高法报告也强调,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开军认为,坚决扫除黑恶势力,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目前,涉黑涉恶犯罪出现新的特点,向新行业、新领域等扩张,通过插手民间纠纷造势获利,‘软暴力’增多。法院和检察院要依法严惩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及其‘保护伞’,重点整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他说。
  亮点4
  纠正冤错案: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五年再审改判刑事案件6747件
  最高法报告显示,五年中再审改判刑事案件6747件,其中依法纠正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重大冤错案件39件78人;对2943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1931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
  最高检报告中提到,对受理申诉或办案中发现的18起重大冤错案件,及时提出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人民法院均改判无罪。对人民法院再审的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王力军无证收购玉米案等案件,检察机关同步成立专案组,重新复核证据、明确提出纠正意见,共同纠错。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才华表示,一批冤错案得以纠正,体现出司法机关勇于担当、有错必纠的决心,强化了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信心。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司法机关应在实践中强化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理念,从根本上有效防止冤错案的发生。
  亮点5
  加大产权司法保护:让财产更加安全,让权利更有保障
  最高检报告提出,加强企业平等保护和产权司法保护。在司法办案中重视完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平等保护的司法政策;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依法甄别纠正产权纠纷申诉案件。
  最高法报告明确,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明确提出保护企业家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有利于坚定企业家信心,着力营造保护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法治环境。
  亮点6
  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维护公民信息安全,两年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1万人
  最高检报告提到,2016年与公安部共同挂牌督办“徐玉玉案”等62起重大案件,两年来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1万人。最高法报告中也明确,严惩电信网络犯罪。出台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司法解释,严惩泄露个人信息、非法买卖信息等犯罪行为,维护公民信息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向记者表示,严厉打击电信网络犯罪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措施。法院和检察院在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的实践中,应加强与公安、工信、金融等部门以及相关高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全面提升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的执法效率。
  亮点7
  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碧水蓝天,五年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1.3万件
  最高检报告显示,过去五年,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1.3万件,督促5972家企业整改,督促恢复被污染、破坏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总面积14.3万公顷,索赔治理环境、修复生态等费用4.7亿元。
  最高法报告提到,制定环境公益诉讼等司法解释,审结环境民事案件48.7万件;依法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1万件;审结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公益诉讼系列案。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顾雪飞说,检察机关和法院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案件的重视,强调诉前程序作用的发挥,及时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非法行为。一些地方已探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开展专门化的环境资源案件审判,有效提升公益诉讼和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亮点8
  破解讨薪难:严惩恶意欠薪,五年为农民工追回294.4亿元“血汗钱”
  最高检报告提出,过去五年,起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7957人,支持农民工起诉9176件。
  最高法报告提出,推广河南、湖南、四川等法院破解农民工讨薪难经验,依法惩处恶意欠薪行为,为农民工追回“血汗钱”294.4亿元。
  目前,我国现有农民工数量达2.87亿,部分行业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仍旧突出。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认为,近年来治理欠薪成果显著,期待法院和检察院未来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力度,严厉打击惩戒欠薪行为。同时,做好跨省农民工欠薪联动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
  亮点9
  食品安全:保护舌尖上的安全,五年各级法院审结食品药品安全案件4.2万件
  最高法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加大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惩治力度,各级法院审结相关案件4.2万件。最高检报告中提出,过去五年中挂牌督办庞红卫等人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等986起重大案件;办理食品药品领域公益诉讼731件,起诉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6.3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郭乃硕认为,当前,食药安全领域违法犯罪形势复杂,犯罪分子手段多样,需要司法机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延伸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触角,提高侦办此类案件的专业性,引入多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发现、共同治理的格局。同时,发挥公益诉讼的作用,织密食品安全的法治网络。
  亮点10
  破解执行难: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五年执行到位金额7万亿元
  最高法报告提到,过去5年,各级法院加大执行工作力度,着力破解执行难,受理执行案件2224.6万件,执结2100万件,执行到位金额7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高憬宏说,“目前,基本解决执行难已经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他说,要健全覆盖全国的网络执行查控体系和阳光执行体制机制,加大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贯彻落实力度,强力实施联合信用惩戒,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手段共同发力的信用惩戒系统,让“老赖”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让宪法永葆生命力——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热议宪法修改

来源:山西日报

    “法与时移”。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认为,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通过对宪法的修改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连日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宪法修正案草案,认真审议、热烈讨论和持续关注宪法修改进程,为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建言献策。
  修改宪法是适应新形势、开启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宪法修改要适应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新征程保驾护航。
  “宪法在法律体系中是母法,是治国安邦的基石。宪法修改是时代必然、实践必需。我国现行宪法紧跟时代步伐,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国人大代表谢勇认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在革命、建设后面加入‘改革’二字,使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更加完整。这既是对4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引。”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代表深有感触:“改革永不停息,全面深化改革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细心研读了宪法修正案草案。他说:“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增加的‘和谐’二字,是描述当前民族关系最贴切的词。我相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关系,一定会不断加强。”
  陆军第76集团军某合成旅一级军士长齐虎广表示,宪法修正案草案充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修改宪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军官兵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修改宪法能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
  历史和实践证明,通过修改宪法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体现实践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才能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
  “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赖于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建君表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对筑牢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律师韩德云代表关注宪法修正案草案中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内容。他说,设立国家监察机关,赋予其宪法地位,充分体现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有利于进一步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确保国家公权力在宪法框架下有序运行,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福利。
  “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序言,与十九大报告是一以贯之的。”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说,这是我国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新变化,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生态文明”写入国家根本法,就是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建设绿色家园、宜居家园、美丽家园。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推动宪法与时俱进永葆生命力
  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一致认为,推动宪法与时俱进是我国宪法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宪法必将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行稳致远。
  修改宪法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将持续赋予宪法生命力。
  暨南大学研究生李霄即将结束校园生活,到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就职。她说,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从宪法的修改能够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于创新的高度重视,在根本法中奠定创新驱动发展法律基础。
  “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宪法序言中增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我十分赞成。”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代表说:“中国的开放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展现了中国的胸襟和世界情怀。”
  代表委员们表示,通过宪法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新华社电




骆惠宁就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

来源:山西日报

   本报北京电(记者 尚慧辉)3月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西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就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
  人民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山西经济已经走出困境、走上转型发展之路。请问骆书记,山西确立的转型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来实现?
  骆惠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在全国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感谢您关心这个问题。大家知道,近年来经过努力,山西经济实现了从断崖式下滑到走出困境、再到转型发展呈现强劲态势的重大转折,但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尚没有根本得到解决,转型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奋力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近年来,山西经济之所以能够由“疲”转“兴”,根本在于我们坚定地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省委认识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政治生态由“乱”转“治”、总体风清气正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已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鲜明地确立具体战略目标,更好引领新时代山西转型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明确了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三大目标,计划用5年时间打好转型发展基础,到2030年基本完成转型任务,上述发展目标是符合党中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部署精神的。
  下一步,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进入新境界。一是注重目标引领。以“三大目标”牵引转型发展“牛鼻子”,确立山西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彰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二是强化以改促转。推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关键靠改革。我们要继续深化涉及转型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落实好国发〔2017〕42号文件,勇于和善于先行先试,用改革创新打开转型发展新天地。三是奋发干事创业。我们要持续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和创业环境,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造就一支宏大的企业家队伍,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力,使转型发展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事业,让干事创业成为全省上下的鲜明标志。
  我们也深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任何畏艰畏难、消极观望的心态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走好山西转型综改的金光大道。




楼阳生就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来源:山西日报

   本报北京电(记者 杨文)3月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西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省长楼阳生就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山西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您在去年的省旅发大会上提出,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新品牌。具体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下一步是如何打算的?
  楼阳生:感谢新闻界的朋友对山西文化旅游业的关注。
  大家知道,山西是个好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才辈出,既有老天爷恩赐的壮美自然风光,还有老祖宗创造的不朽文化遗产,更有老前辈留下的宝贵红色基因,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把文化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近3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年均增长23.3%,2017年达到5.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3.5%,2017年达到5360亿元。今年春节假日期间,我省旅游市场火爆,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1.8%。
  黄河、长城、太行,是大美中国的靓丽名片、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在继续做好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经典景区的基础上,着力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新品牌。目的就是要从点到线,由块到面,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游客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山西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华丽转身、有效提升。
  锻造三大旅游新品牌,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板块化牵引,全省域实施,融合式发展。今年重点抓好八件事,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启动建设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旅游专用公路,加快构建城景通、景景通的旅游公路网。二是在去年完成149家重点景区“两权分离”改革的基础上,支持省文旅集团发力壮大,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三是围绕打造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新建和续建旅游项目184个,完成年度投资380亿元。四是积极培育康养产业,以养心、养生、养老为主要内涵,开发全生命周期康养产品,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五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六是办好2018山西旅发大会,加强宣传推介,促进交流合作。七是围绕“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加强旅游综合监管,提升服务品质。八是进一步加大用地、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朋友,来山西旅游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mysuibe.com ( 沪ICP备06058577号

GMT+8, 2024-4-16 20:39 , Processed in 0.2111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